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2021
01-20

摩登3注册1960 《Q78841982》报道,日前,由世界瑰宝艺术协会,巴黎中国电影节组委会,法国书画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和平与发展——纪念一战百年暨缅怀赴欧华工论坛”在巴黎圆满落下帷幕。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新闻参赞吴小俊,领事部一秘王原应邀到场祝贺论坛圆满结束。

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始人高醇芳主持了闭幕式。

世界瑰宝艺术协会主席贺玉琴女士代表主办方致辞,摩登3注册开户并宣读了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专门发来的贺电。吴建民在贺电中表示,反思一战并缅怀赴欧华工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记住这段历史,就能牢记这一百年来我们是如何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步一步走过来的。2003年清明,吴建民作为在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首次与上千名华人、华侨及社团领导,一道去法国北部的华工墓地公祭赴欧华工。希拉克总统亲笔致函,盛赞华工对法国的卓越贡献。法国人铭记着长眠在法兰西的华工,将墓地白色大理石的墓碑和绿茵茵的草坪维护得很好。

吴建民在信中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摩登3反思一战,悼念一个世纪前来欧洲的华工是很有意义的。抚今追昔,我们要更加珍惜今天正在复兴的中国和良好的中法关系。

闭幕式上,专题纪录片《一战中的华工》首次播出。讨论会期间,旅法女画家萧青当场展示了由法国书画家协会主席陈秉奎题写前言,用白描手法绘制的十米长卷《一战中的华工》,引起人们很大的震撼和赞叹。来自比利时、法国一战华工学者、专家与到会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回答了相关问题。会场大厅展示有中国著名画家吴彤为华工创作并获金奖作品《风从东方来》,法国书画家协会主席陈秉奎的书法《华工出洋歌》,摩登3注册著名书法家刘亚谏作品《华工万岁》,诗人马毅钢作品《华工之歌》以及其他旅法华人、华侨书画家的作品。

华工后裔、当地华侨、法国友好人士等30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2021
01-20

摩登3注册1960 《Q78841982》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19日将在广州开幕,来自五大洲的400余位华文文学界人士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华文文学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

一直以来,海外的华文文学始终与“乡愁”二字不可分割。正如旅美华人作家、文学评论家陈瑞琳所说,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者而言,尽管从一个文化领域到了另一个文化领域,但是根还在中国,摩登3注册开户永远无法改变的是对于民族的心灵记忆和对故土的恋恋回望。

多年从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暨南大学教授饶芃子就曾表示,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加州天使岛木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这段历史同样也是海外华人的精神史和心灵史,可看到华人在异质文化中传承中华文化、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

有人说,文学是离乡华人表达内心挣扎与愁绪的最好方式之一。从早期的林语堂、郁达夫,到后来的白先勇、余光中,再到如今被誉为海外华文文学“三驾马车”的严歌苓、张翎和虹影,在他们的作品中,摩登3都能捕捉到“乡愁”这根忽明忽暗的红线。

“回乡不易,写思乡是一种文化饥渴。”这是作家张翎对于乡愁的认知。而在加拿大华人作家曾晓文看来,乡愁却是一种无处倾诉的感觉,“如同驾着一艘文学的‘慢船’,在海洋、河流、湖泊里漂流”。

尽管每位作家对于乡愁的理解不尽相同,但这一抹由方块字承载的思绪,却真切地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基调。

百余年来,“乡愁”始终存在于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或浓,或淡。或是对故土故人的遥思,或是对文化碰撞的敏感,或是对身份认知的困惑,这份情结从未谢幕,也在无形之中铺就了一条用语言寻找文化之根的道路。

旅美华人作家陈漱意坦言,面对国外陌生的世界,“用中文写作是与家乡的联系,是割舍不断的亲情。”作家虹影则认为,所有生活在海外的人,其实都是没有家的人,“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文字,来寻找我们内心深处的家”。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都已不再满足于此,海外华文作家纷纷尝试超越乡愁,或依托乡愁往更深层发掘。“仅从最近三十几年来的华文文学创作,便可以看出,海外华语创作,更多由漂泊的文字、被放逐的意识,转向对历史的沉思、对现实的追问。”饶芃子说,这反映出了当下海外华文文学的转型之路。

事实上,这也是一条必经之路。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新移民作家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更为广泛、多元化的创作视角。

但转型并不意味着远离文化原乡,海外华文文学用“乡愁”铺就的寻根路依旧很长。从抒写“乡愁”转向聚焦现实,尽管作品内容的重心有了新变化,但用母语创作的本身便是一种寻根的方式。正如严歌苓在一次文学奖项的颁奖礼上所说,“母语写作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回归”。

即将开幕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摩登3注册华文文学界人士将围绕“语言寻根、文学铸魂”畅抒己见,建言正在转型之中的华文文学发展,相信这些真知灼见可为这条文化“寻根”之路指引迷途。

2021
01-20

摩登3注册1960 《Q78841982》清光绪五年,一个来自中国广东的乡村孩子远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到了梦想中的“金山”。在异乡,他和他的同胞们被称为“猪仔”,他们在那片土地上或屈辱地死去,摩登3注册开户或为了生存坚毅地拼搏着。海外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海外华人题材是众多华文文学作品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华文文学通过展示时代变迁中的海外华侨华人的人生百态,刻画出一个独特的群体。如今,华文文学对这个群体的描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抒发“思乡”情怀,而转向体现“流散”背后的身份认同和生存状态。

11月18日至20日,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将在广州举办,来自海外各国的华文作家也将齐聚一堂。这些华文作家作为生活在异域他乡的华侨华人,同时又用手中的笔雕刻华人的生活,其人其文都将使海外华人群体受到世界文学界乃至各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和理解。

对于读者而言,无论是否曾于彼时到达彼地,华文文学作品都以其文字的魅力和特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华侨华人的移民历史,摩登3看到新老移民在“流散”过程中生存状态的变化,从而被一个个真切的、同时经过文学加工的华人“流散”故事感动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小跟随父母由大陆到台湾的牟天磊在“留美热”中到美国,但经过奋斗所得到的一切并不能带给他心灵的寄托,他找不到他的根。这是旅美华人作家於梨华创作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展现的留美学生的人生轨迹。在这部堪称“留学生文学”代表作的小说中,於梨华为读者深刻描绘了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飘泊海外的中国人苦苦寻根的寂寞、苦闷与彷徨,带给“流散”的华人以强烈的共鸣。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一批新移民来到美国,他们面对着生活的压力,在事业与情感中徘徊、沉浮。“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30年前,这句话曾红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曹桂林在《北京人在纽约》中全景式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在美国“流散”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进入21世纪,为了追求物质生活,中国女人徐晚江和丈夫离婚并嫁到大洋彼岸。然而,她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爱的依然是前夫。于是,摩登3注册十年间,前夫和孩子来到她的身边,她在两个家庭中煎熬着。在被称为“21世纪《雷雨》”的《花儿与少年》中,严歌苓严苛又锐利地描绘出部分新移民在物质与精神的漩涡中挣扎的状态。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钱超英曾表示,“流散文学展现人在其生活世界、在多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变迁之中所经历的身份变化与精神波澜”。华文文学的发展始终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从其展现的海外华人的“流散”人生中,可以看到孤独的悲观、迷茫,也能感受到勇敢面对、正视并解决困难的正能量。

以“语言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即将拉开大幕,华文文学已越来越进入世人的视野,其所展现的文学力量将给予海外游子更多的心理共鸣,为华侨华人表达身份认同搭建平台。

2021
01-19

摩登3平台网址 《Q78841982》“华人走向世界各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他们的汉语写作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共同参与建构21世纪的世界文学。”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召开前夕,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一次华文文学高峰会议上说,遍地开花的世界华文文学,在创新与传承中,承载了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

  据国务院侨办透露,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将于11月18日至20日在广州举办,届时,众多华文文学界知名人士将受邀出席。

  世界范围内的华文文学由来已久。走向海外的华侨华人由于保持着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与追思,坚持使用汉语言文字,其中诞生了一大批用华文写作的作家,他们从早年以“乡愁”与“寻根”为主,逐渐过渡到体现国际人文关怀与现代价值文明观念的新移民文学,其多元文化与多重视角的创新,是华侨华人东西方文化观融合的集中表现。

  虽然海外华文文学表达的主题、思想在不断丰富发展,但作为母语创作的华文文学,其始终不变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而这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架起一座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桥梁。中国学者游晓波曾感慨说,摩登3注册1960多数海外华文作品,成为沟通居住国与祖(籍)国之间的精神桥梁,也成为表达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他们为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中外间的联系作出重要贡献。

  更重要的是,与华侨华人不断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相似,海外的华文文学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其他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得华文文学的创作富于中西结合的色彩,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既带有落地生根的地域特色,又共同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中,而对于西方受众来说也更易接受。

  旅美华人作家施雨曾表示,定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在开拓西方视野和思维元素后,执笔记录下华人他乡生活的喜怒哀乐,用本民族特有的方块字架起沟通文化的桥梁,“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随着新移民的增加,其创作的华文文学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不仅有别于中国大陆文学,也与前辈华人作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文学有所不同,折射了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时代,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在新层面的碰撞与磨合。正如旅美作家查建英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移民海外的华侨华人都会先从“异”与“隔”,摩登3注册开户再看到“同”与“通”,然后看到更微妙曲折的东西,这期间,海外华文作家的观察逐渐变得更丰富、更有质感。

  “世界华文文学以中华文化的根脉,包容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文本经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健在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日上的此番讲话,揭示了华文文学对世界各民族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重要意义。在推动东西方文学乃至文化交流方面,华文文学可谓闯出了一条新路。

  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并伴随着由此而来的各种研究和思考,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任张炯所说,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大洲的发展,使相应的研究在海内外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在中国大陆迅速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

  在此背景下,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即将拉开大幕,大会探讨“华文文学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的主题,必然绕不开华文文学在不同文化沟通与融合中的特殊作用。海内外作家、诗人以及其他文学界人士通过大会交流彼此创作、研究的成果与智慧,摩登3也将促使华文文学在继承与借鉴中获得新的发展。

2021
01-19

摩登3平台网址 《Q78841982》11月14-16日,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南京昆曲社成立迎来了六十岁生日,在宁举行的系列纪念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昆曲名家、曲友们汇聚一堂,共同观摩演出、研习清曲、畅叙友谊,摩登3注册1960这其中包括90多岁的甘家后人甘纹轩、76岁高龄昆曲名家张继青、柯军、孔爱萍等。张继青、龚隐雷等献唱,引发掌声如潮。

  南京昆曲社作为一个民间曲社,起源于民国初年。上世纪三十年代,金陵望族甘熙后人,“甘熙故居”的主人自幼痴迷昆曲,对京剧也同样很有研究。1954年,“南京乐社”成立,民族音乐家甘涛先生任社长,下设“古琴、民乐、昆曲”三组,其中昆曲组由甘贡三先生执掌。文革结束后,昆曲组于1980年恢复活动,公推甘贡三先生长子甘南轩、爱新觉罗·溥侗之女毓?砹轿幌壬?词隆@デ?摇⒛洗蟛┑嘉庑吕赘嫠呒钦撸?拔沂?957年去的,那时候我才二十六七岁。”吴新雷说,每周日下午,他都会到新街口1号楼的楼上,跟曲友们一起唱曲。不过时光飞逝,现在南京曲社第一任的学员里,只剩下他一人。

  1998年,“南京乐社”经集体讨论将昆曲组更名为“南京昆曲社”,同时公推甘贡三先生外孙女汪小丹出任社长,摩登3注册开户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甘贡三先生之幼女曲家甘纹轩两位先生任名誉社长。梅兰芳也曾常到甘家大院与汪小丹的外祖父甘贡三切磋京昆艺术,汪小丹的父亲汪剑耘拜在梅兰芳门下成为入室弟子。令“昆虫”记忆犹新的是,当汪小丹于2010年10月成立“南京梅兰芳京昆艺术研究会”时,梅葆玖欣然出任名誉会长,专程赶到南京为“研究会”揭牌,还率领其弟子与汪小丹一道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演出了梅派名剧《凤还巢》以示庆贺。

  14日晚在兰苑小剧场举行的庆典演出上,各地名家和曲友纷纷赶来为南京昆曲社“贺寿”。除南京昆曲社、上海昆曲研习社演出了《天官赐福》、《四面观音》,张继青、龚隐雷等带来的名家清曲也是听醉了“昆虫”。昨晚,摩登3甲子庆典的系列活动还包括秦淮泛舟曲会、“元音清婉”津逮清曲会等。

2021
01-19

摩登3平台网址 《Q78841982》报道,李莉妹是土生土长的印度尼西亚华裔,经历过印度尼西亚政府严禁华文的那段黑暗日子。小时候,她在华校求学,直到小学四年级因为华校被关闭而入读印度尼西亚文小学。在之后长达三十多年的岁月中,她对华文书的接触非常有限,直到20世纪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宣布解禁,她才得以重拾华文书。如今,她是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几个月前刚毕业。今年,她已58岁。

  终圆了学中文的梦

  李莉妹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省的一个小镇──彬路。4岁大的时候,她父亲为了让家里小孩能够继续上中学,举家搬迁到西加省的省会坤甸市。在1960年代印度尼西亚严禁华文教育之前,李莉妹一直都在华校求学,直到小学四年级因为华校被关闭而辍学,过了几年才转入印度尼西亚文小学。从小,她就很喜欢看书,父亲也会给她讲故事,但因为父亲不常常有空,于是她就自己拿书来看。那时她大哥在华校任职,书房里的名著还不少。

  “那时候让我最着迷的是《西游记》上下两册的半文言小说,摩登3注册1960但当时我并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以为那是童话小说、孩子们的读物。1968年(印度尼西亚)大毁灭华文书籍之前,我着实在大哥的书房里看了不少好书,父亲甚至给我取了一个绰号──蛀书虫。”

  在1968至2000年印度尼西亚政府严禁华文的这段期间,李莉妹与华文书的接触非常有限,学习和工作用的都是印度尼西亚文及英文,华文基本上已成为过去式。2000年,印度尼西亚解禁华文,但坤甸市华裔真正再学习华文是2002年之后的事。有鉴于她小时候爱看华文书,华文底子还不赖,所以华文解禁之后,再次学习华文对她来说就像是温习功课,难度不太大。“2002年,很快的我就通过了第八级汉语水平考试,差17分就得满分。”2004年,她报读厦门大学海外学院文学大专,毕业后续读中文系本科;2011年本科毕业后,她报读南京大学文学院在槟城韩江学院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班,今年戴四方帽,总算是圆了她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梦。

  在攻读南京大学硕士班的这两年半里,摩登3注册开户李莉妹前期每两个月按时从印度尼西亚到槟城韩江学院上课一周,后期则撰写论文。日子虽苦,但以她对华文的热爱,足以抵销这过程的劳累。她的毕业论文是以“《三国演义》在印度尼西亚的翻译与改编”为题,长达15万字。为了撰写这篇论文,她在印度尼西亚各地图书馆和书店搜集了1910年至2013年、横跨一个多世纪的《三国演义》众多翻译和改编版本,并走访多地,采访《三国演义》印度尼西亚文译者及编辑,搜集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之所以是《三国演义》,她解释,在印度尼西亚虽然有很多印度尼西亚文翻译的中国古代小说,但大多译本只有一个版本,而《三国演义》不一样。

  对华文的热爱,抵消撰写论文的劳累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印度尼西亚最早翻译的汉文小说,从1859年爪哇语的第一部译本到如今21世纪,《三国演义》的翻译、改编和出版在当地不曾停止过,即使在华族文化被打压到谷底的时候(1985至1987年),它还是以代表中华文化特有的大红背景、关羽美髯公看《春秋》、旁边关平立捧将军印、周仓立持青龙偃月刀的图像封面被摆设在印度尼西亚各大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且到现在2014年初还有两家出版公司在陆续印刷出版其连环画故事书。”她说,印度尼西亚华裔的老中青,尤其是男性都知道《三国演义》,虽然不是人人都曾读过,但《三国》(《三国演义》在印度尼西亚的译名简称)这本书名对印度尼西亚华裔并不陌生,而且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然而,目前《三国演义》在印度尼西亚流传的只有改编本。她指出,这些改编本从整体上来看,其故事内容跟原著有一定的差异,原因是受其参考译本的影响,或者是改编者有意改编得与众不同,结果却令故事内容显得混乱,或出现一些怪异情节,而影响了作品的质量。有鉴于此,摩登3她认为有必要对《三国演义》在印度尼西亚的翻译及改编状况进行探讨,作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她希望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的学者们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数据,而在印度尼西亚则希望可以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全面提高汉语书籍的翻译及改编质量,“提供给喜爱中国小说或中国古代小说的读者们比较优质的汉译印或从汉语改编的书籍,亦为传播、传承中华文化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李莉妹面对的困难主要在于收集资料这一方面。“为了寻找数据,我必须特地飞去雅加达一个多星期,找了几家图书馆,所幸皇天不负有心人,成果还是有的。”像她这样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时间分配。她白天除了在坤甸天主教大学上班,晚上还要去补习班教课,所以经常晚上八九点才开始写论文,直至凌晨一两点才睡觉,她坦言非常的累。

  搜集资料过程中的惊喜发现

  攻读南京大学硕士班的时候,李莉妹已年过半百,但她不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她说:“我们这些海外学员的年纪并不是一个负面因素,因为我们的专业是文学,所以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人生经历与经验的积累有助于论文中的论述与论证。我们的缺点是阅读的文学作品太少,于是写作起来总是感觉发挥不足,经常会面临措辞不恰当等问题。”不管怎样,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令她惊喜的事情发生。

  “例如当写到第二章,突然发现需要对1910年翻译出版的两个不同版本进行比对,但我手上只有一个版本,于是立即打电话到雅加达去找。5天之后,那一百多年前、陈旧发黄的译本就在我手里了,当时我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惊喜、震撼和感慨。“另一个令我惊喜不已的是,当我发现1910年的钱仁贵译本中竟翻译了毛宗岗(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的批语,眉批与夹批都有。哇!这是难以置信却确切的事实,太令人惊喜了!”在这两年半里,她在印度尼西亚这华文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底下,需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来完成那15万字的论文。如今虽然毕业了,但她对研究《三国演义》的热情没有停歇,她还在搜集跟论文有关的资料,最近才从巴黎的朋友那儿取得了1883年印译本《三国演义》的部份资料,看来她又有得忙了。忙归忙,但对她来说,她肯定能乐在其中。

  李莉妹除了有南京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历,她的印度尼西亚文大学学历是计算机软件设计。目前,她白天在坤甸天主教大学的行政部上班,晚上则在“坤甸民望华文补习班”任负责人兼成年人补习班的老师。

  将毕生所学奉献在印度尼西亚中华文化传承上

  关于目前印度尼西亚学习华文的情况,她说比起2000年印度尼西亚刚解禁华文的时候,目前情况有比较好。“刚解禁华文的时候,华裔的兴奋与热情是有些过激的,对华文的理念与观点还是跟以前相似,以为学习华文是华族的专利,华裔子弟非学不可,而非华裔却持怀疑与排斥的态度。“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华裔的兴奋与热情依旧,但已比较理智,不再认为华文是华族的专利,而是接受了华文是印度尼西亚国语――印度尼西亚语之外的外语之一,是一种语言技能,这一点也得到了非华裔族群的认同。“目前一些私立小学与中学大多都有开设两种外语课――英文和华文。在一些华裔比较集中的城市,印度尼西亚国立大学也设有中文系或中文师范学院,其学员与教师既有华裔也有非华裔。可以说,华文或中文在印度尼西亚已成了英文之外的第二种外语,因此无庸置疑,华文在印度尼西亚的前景是被看好的。”而她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她将来或会翻译一些中国古代小说,好让更多不懂华文的印度尼西亚读者能够欣赏到中国古代名著。

  当然,她花了那么多心力在《三国演义》,她也有意重新编译,这想法也获得了她的论文指导教授的支持。虽然未知她会不会再接再厉攻读博士,但即使没有这么做,她也肯定会以自己的方式钻研她最热爱的华文。“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已不足以用来形容她,因为她不仅要学到老,而且要把毕生所学奉献在印度尼西亚的中华文化传承之上。

2021
01-19

摩登3平台网址 《Q78841982》记者15日获悉,中国国务院侨办将于2014年11月18日至20日在广州举办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尤今、吉狄马加、刘斯奋、严歌苓、汪国真、陈若曦等华文文学界知名人士受邀出席。

  据国务院侨办介绍,本次活动旨在广泛团结五大洲华文文学界人士,促进全球华文文学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摩登3注册1960凝聚全球华文文学界力量,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全球性传播。

  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以“语言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以“华文文学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为主题,摩登3注册开户将邀请海外及港澳台地区从事华文文学创作、研究及传播的文学界人士,国内文学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相关省市部门及部分中央涉侨媒体记者约400人与会。大会的境外参会代表约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根据日程安排,本次大会将举办开、闭幕式,高端论坛,专题论坛,“文化中国·四海文馨”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颁奖典礼,摩登3世界华文文学联盟成立仪式等。会后,参会代表还将在广东省内开展为期两天的文化考察。

2021
01-19

摩登3平台网址 《Q78841982》报道,为保存华人在马来西亚槟城长期以来的事迹和档案,槟州董联会主席许海明建议槟华堂或可设立“槟州华人文化馆”;此建议获得槟华堂主席拿督许廷炎肯定,摩登3注册1960并透露他也在思索关于设立文化馆的事宜。

这项建议是日前在槟州华人大会堂与槟岛区学缘(校友会及文娱组织)团体会员领袖交流会时提出,这是槟华堂第二场与团体会员交流活动。

许海明说,华人在槟州的历史悠久,摩登3注册开户但华人在槟留下的文物及档案却没有妥善收藏,因此他建议华堂或可设立“槟州华人文化馆”,以证明华人在槟的事迹及贡献。

他建议可向槟州政府申请献地,同时也藉此来提升槟华堂的图书馆。

他说,槟华堂图书馆是大马国内拥有最多华文藏书的图书馆,但场地空间不足,因此可随着“槟州华人文化馆”的成立,一并搬迁到新地点,透过更舒适的环境鼓励更多人阅读。

拿督林秋雅建议可效仿他州,摩登3成立二战历史研究会或出版相关书籍,让本地人更了解二战时期的历史包括南侨机工事迹。

2021
01-18

摩登3注册 《Q78841982》13日下午,知名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张翎、陈瑞琳聚首江西南昌举行读者见面会,现场分享创作心得、写作经验,引来诸多粉丝捧场。

“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将于14日在南昌举行,摩登3平台网址包括严歌苓、张翎、陈瑞琳在内的近百名知名海外华人作家将出席会议。

13日下午,严歌苓、张翎、陈瑞琳三位女作家盛装出席读者见面会,分享各自的创作历程、写作灵感及海外生活。

严歌苓在现场与读者粉丝分享创作经验时说,并非只有接受专业训练,才能写出好的小说,生活的经历才是创作的源泉。严歌苓建议,年轻的作家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我做过餐馆服务员,做过保姆,这些都是我的生活经历,后来我都写进了小说中。”严歌苓说,“不管做任何行业,都不会把作家的潜质、才情掩藏起来。”

张翎同样认为,年轻人写作要摒弃好高骛远,摩登3注册1960应该先拥有一份自己的职业,保证经济独立和空间独立,以此来支持、发展自己的写作事业。

作为一名移民海外的作家,陈瑞琳认为,中国大陆的年轻作者已经越来越出色,她希望海外华人作家能够和生活在大陆的作家里应外合,共创文坛盛世。

严歌苓、张翎、陈瑞琳三位作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张艺谋电影《归来》原著小说《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等作品均出严歌苓;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余震》则是张翎的作品;陈瑞琳被誉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摩登3注册开户著有散文三部曲《走天涯》、《“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家住墨西哥湾》等作品。

2021
01-18

摩登3注册 《Q78841982》12日上午,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华文文学与‘中国梦’座谈会”,获得第三届华侨华人文学奖的作家参加了本次座谈,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出席了会议。

评委会大奖获得者、《阵痛》作者张翎:

中国梦是每个华人梦想的集合

对于我个人,一个独自在海外写作的作家来说,我最美好的梦想是用母语观察和反映自己的思想,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有两样东西不需要刻意去记,就是故土和母语。这两概念在血液里,摩登3平台网址无法从生命里剥离开来,我希望能真实地用笔来书写故土,这是我个人的梦想,我今后会努力一步步朝个人文学的梦去发展去接近“中国梦”,我认为个人美好的文学梦也是整体的国家梦的一部分,“中国梦”是每个华人梦想的集合。

评委会大奖获得者、《大河尽头》作者李永平:

华文与英语文学媲美是文学界的中国梦

我有一个与华文文学有关的梦。我出生在马来西亚,摩登3注册1960那时候马来西亚是英国的殖民地,我们从小就读2种语文:华文和英语。华文是历史悠久的语文,是优美的语文,因为中国文学传统非常丰富优美。

今天,中文的使用人数是最多的,今天这一刻,多少作家在写作,昨天便是作家们最好的见证。我肯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全世界人民交流日益密切,我们将来必定有世界华文文学,并与世界英语文学相媲美,甚至一见高下。这是我做了很多很多年的中国梦,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为了支持我的母亲,也为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优秀作品奖获得者、《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作者王宝国:

望华侨华人共同努力实现华文文学梦

刚才张翎女士认为“中国梦”是每个华人梦想的集合,我非常赞同这句话。中国梦是民族复兴的伟大的梦,我们通过华文文学这个桥梁去实现中国梦。如果是梦想,那么实现中国重大梦想,就要尊重传统,看到未来。这两者似乎有矛盾,但其实他们是统一的,我们要探索哲学家的目光,跨过海洋,投向世界,这对华文文学是很有必要的。在世界背景下,经济和人文是世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发展华文文学的一个契机。我欣赏华侨群体的广阔心胸和视野,希望华侨华人共同努力实现华文文学这一“中国梦”。

优秀作品奖获得者、《遗弃》作者薛亿沩:

对汉语的感情是坚持写作的动力

“中山杯”这个奖,不需要归类在华侨

或者华人里面,这是我最大的感受。我这些年住在加拿大后,摩登3注册开户会读很多英文作品,但我对汉语的感觉日益增强,这也是我能坚持写下去的动力,这也跟国家的发展有离不开的关系。

讲到梦,我们会想到未来,但其实这梦也包括记忆和意识,因为中国有太多的历史值得我们去记忆,去挖掘。语言也在发展,一个作家最大的责任是对他的语言做贡献。在写作中对过去的东西去思考和记忆。

优秀作品奖获得者、《天空的眼睛》作者夏曼·蓝波安:

实现华文文学梦要有更多的包容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谈我的“中国梦”,我来自一个贫瘠的小岛,经常从海上看小岛,从一个岛看另一个岛不漂亮,但从海上看又是另一番景象,这就好比中国文学。我出差到乌鲁木齐看到老一辈文学家的诗人气质,他们对民族意识的尊重,他们对土地的热爱让我深深感动。每个人都有梦,但从哪出发,这尤为重要。华文文学荟萃了各个民族,包括台湾的民族,我们在华文文学中相遇,我们有梦想,并携手前进。作为华人华侨,要实现我们的华文文学梦就要更多的包容、去丰富和跨越海洋、小岛和土地的界限。

孙中山好友陈耀垣后人捐赠

190

余文献

12日,中山市各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8周年活动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丽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市委主委司徒伟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建新,市政府副市长吴月霞,中山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市各有关单位,人民团体负责人,孙中山先生、陈耀垣先生、朱卓文先生的亲属代表,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组委会以及学生代表约300人出席。

纪念仪式结束后,嘉宾移步孙中山纪念馆前,参加孙中山好友陈耀垣文物捐赠仪式暨《陈耀垣先生纪念展览》开幕仪式。陈耀垣先生的儿子陈国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萧润君分别致辞。中山市领导代表接受陈国勋先生和侄女陈洁馨女士捐赠的190多件珍贵文物、文献,并向他们颁发了感谢状和收藏证书。

陈耀垣(1883—1949),广东香山人,旅美华侨,青年时代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策动志士,奔走呼号,或筹饷以济义师,或将命以宣主义,均贡献良多。他一生致力于侨务工作,曾两度奉命代表政府远赴重洋,联络慰问亚、欧、美洲各地华侨,发动华侨捐款支持抗战,成绩卓著。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精选陈耀垣先生亲属捐赠的文物、文献策划举办《陈耀垣先生纪念展览》,展示陈耀垣生平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