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共同主办。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陈建文,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李洪军,以及中国书协主席团各位副主席,以及著名老书法家夏湘平、卢中南出席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还有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部分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工作者代表,京津冀参展作者代表,新文艺群体代表,部分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及媒体记者等,共约800人。 李屹、苏士澍分别代表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致辞。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主持开幕式。 李屹在讲话中指出,为充分发挥文艺的特殊功能,全面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展现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盛世中国”书法大展聘请了国内党史和国史权威专家,精心选取在新中国70年奋斗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节点,包括工业、农业、科技、国防、航天、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突出成就,精心选取当时报刊发表的具有历史纪时性的文献,邀请当代近百位书法名家,包括来自基层一线和部分新文艺群体的优秀书家代表。在守正创新、追求正大气象的原则下,充分调动艺术家的个性和才华,精心创作了近百件风格多样、大气磅礴的书法巨作,力求用书法的独特语言,深刻呈现出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时代品格,传递出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以此提振士气,鼓舞人心。为此,展览还配以历史老照片和历史背景“题解”,力图使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湛的书法笔墨融合一体,形成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的特殊视觉与思想张力,展示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那段艰苦卓绝而又豪情万丈的奋斗历程。同时,展览也将展现新时代中国书坛的新成就和当代书家的新风貌,彰显书法艺术工作者对党的忠诚和对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体现书法界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苏士澍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书法大展”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突出成就事例,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以丈二巨幅形式书写。满怀着对祖国、人民、英雄和时代的崇敬,用真心和真情,雕琢一组组具有万千气象的汉字书法视觉群像,在淋漓酣畅的笔墨中艺术地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辉煌成就,表达了新时代书法家对党的忠诚,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祖国、人民的深沉的热爱。 为迎接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礼赞新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和新时代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策划和组织了系列重大献礼活动。“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是经中宣部批准的中国文联四个重点活动之一。本次展览有几个突出亮点。一是命题宏大。为了以书法艺术形式较全面地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根据中国文联的部署和指导,中国书协组织党史和国史专家,对展览主题和内容进行了精心策划,截取了新中国70年奋斗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闪光点,利用历史文献、诗歌、散文、歌词等文体展示了新中国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航天、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突出成就,再现了党和人民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举世称奇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为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展览精心选取了相关成就和理论观点,创作了巨幅作品,并组织全文抄写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二是形式盛大。为了体现向党和人民、向新中国的伟大成就致敬的赤子初心。中国书协组织当代近百位知名书家,以雅正书风呈现正大庄严气象,精心创作了近百件书法作品,作品宽幅不等,以体现错落变化,但长度均为丈二,且为竖式,以体现宏大的气势和庄严的姿态,呈现盛世气象,彰显新中国伟大建设成就和伟大民族精神。三是展现新貌。本次展览既是向新中国70周年献礼,也是向党和人民汇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新气象。中国书协在全国范围内精心遴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当代优秀书家,综合考虑了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真草隶篆不同书体,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兼顾新文艺群体,较为全面地展示展现新时代中国书坛的新成就和当代书家的新风貌,彰显书法艺术工作者对伟大祖国的赤子初心,体现书法界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本次展览于9月20日-10月7日期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3、4号厅举办。(钱晓鸣)
11月5日,首都师范大学发布讣告,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京剧艺术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欧阳中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告别仪式定于11月11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欧阳中石在各个领域建树颇高,书法达到一定造诣,2002年荣获了书法界最高奖项,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唯一的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奖,书画家启功评价他:“ 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 他还是京戏票友,师承“ 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先生,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 唱”的法则……然而,欧阳中石却用“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16个字评价自己的一生。新京报记者专访欧阳中石的奚派弟子、北京京剧院的张建峰,追忆恩师欧阳中石过去的点滴。 书法教育讲究“德”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这一天,与神舟六号一起遨游太空的,还有7幅书法作品,其有一幅是这样写的:“翔天�宇云霄外,探赜通玄掌握中”,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就是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 欧阳中石擅长多种书体,其中以行书为最,他的书法师从吴玉如,又以历代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王�为宗,他的行书作品以圆转代替方折,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又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于温润凝重中显遒劲,秀美跌宕中见洒脱。 1981年,欧阳中石被调到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走上了书法教育之路。在他的带领下,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创建了中国书法专业第一个博士点,他是当代书法学科建设重要开拓者。除了教授学生字体结构、行文运笔的专业书法知识外,欧阳中石还特别重视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给学生上课时,他经常做个比喻,摆了一个天平的姿势,一端是“德”,一端是“ 学”,他告诫学生,如果“德”高了,做学问的心态等各方面自然会沉得进去。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素养,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欧阳中石生前曾说,书法是小道,必须有传统文化的根基,才能创作好书法。身为书法大家,难免会在各种场合题字,欧阳中石生前为人题字会从文化背景考虑,比如给一个屋子写字,这个屋子有个特点,有莲花、竹子,他就紧扣莲和竹的主题,莲的特点是不染,竹的特点是有节,所以就写了“不染节高”。 欧阳中石的奚派弟子张建峰也想学书法,师父没有立马教,而是让他先学点文化,多看一些书,真正写字是好几年之后才开始的。 与奚啸伯师徒情谊深厚 9岁时,欧阳中石对京剧产生兴趣,尤其喜欢模仿京剧名家奚啸伯的唱腔。在济南上中学时,因为同学的哥哥是戏院经理,欧阳中石经常利用这个便利到戏院蹭戏听。一天,欧阳中石到一位票友家做客,随口唱起了奚啸伯的京剧名段《白帝城》,里面出来一个人问欧阳中石“跟谁学的”,欧阳中石说,“从唱片上学的”,接着又唱了一段奚啸伯的《珠帘寨》。对方说,“你跟我学吧”。当时的欧阳中石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在别人提示下才知道,对方就是奚啸伯,立马跪下磕头拜师。 欧阳中石虽未按惯例举行拜师礼仪,可是二人的师徒情谊多年来却很牢固。在奚啸伯的精心传授下,欧阳中石对奚派艺术有了深刻理解。1957年,奚啸伯排演了京剧《范进中举》,广受好评。数年后,为了把这出戏磨成精品,欧阳中石受老师委托重写了两段唱段,一直传唱至今,成为这出京剧中脍炙人口的名段。作为奚啸伯的嫡传弟子,欧阳中石曾长期协助奚啸伯先生工作,对“奚派”艺术的完善有着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把京剧作为一门学问,举凡京剧的历史渊源、音韵、各派艺术特色及表演实践等都有专门的研究,创获颇丰。其见解刊载于各种报刊、文集。 而关于师徒二人的情谊,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奚啸伯对朋友十分大方,和别人吃饭经常抢着买单,虽然挣得不少,但也抵不住大手大脚的开支,经常囊中羞涩。欧阳中石就想了一个办法,给师父写信说家里有人生病,求助师父每月接济10块钱。奚啸伯想也没想,每月给弟子家里寄钱。等师父下次再没钱的时候,欧阳中石就将师父之前寄来的几百块钱如数归还。 追忆恩师:习得他的文人气、谦逊是财富 口述:张建峰(欧阳中石的奚派弟子) 我最后一次见师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前,他因为脑溢血一直处于卧床状态,意识上已经不太清楚,家人帮助他锻炼。之前我们去看他,跟他聊天,有时候能看我们一眼,我们心里已经很满足了。 师娘今年10月底刚去世,差不多相隔一周。师父虽然昏迷了很长时间,但我觉得他真的放心不下师娘。老两口特别恩爱,互相尊重,今天一听到师父走的消息之后,我觉得是师父放不下师娘。 我是2000年正式拜师欧阳中石先生。我们梨园界有个习俗,拜师需要有见证人。当时正好是纪念京剧大师奚啸伯先生的活动,在一个大的会议厅里,全国的京剧名家像梅葆玖先生、谭元寿先生、刘雪涛先生等都在,趁这个机会,我的师叔奚延宏(奚啸伯之子)就操办了这个拜师仪式,我非常幸运。但其实1999年我就跟先生学戏了,到现在整整20年。 师父一直跟我说,要学习他的书生气,舞台上的老生就是这样。比如他平常走路的姿态,如何与别人交流,这种日常的生活状态就带有一种文人气质,我就可以学习下来带到舞台上。这20年的熏陶,是一个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财富。 师父算是一位严师,见了我基本没有夸过,特别严厉,但是他经常当着师娘的面夸我,这些我都不知道。他有次还因为看到电视上正播我的一部戏,总是看电视导致和师娘打麻将输了。跟随师父的这20年,看到师父接触到各种大家,我也学习到他待人接物的谦虚态度。他修养很高,做什么都谦让,这是我学到的最大财富,他是真正的先生。 新京报记者 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