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 《Q78841982》11月23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曹祥生,以京胡演奏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从事京胡艺术的研究近50个春秋。从北京的风雷京剧团担任京胡伴奏,到带领纽约最大的京剧非营利组织——梨园社,风雨无阻地琴韵生涯走过了60多年的时光。近日他接受美国《侨报》采访,回顾他的人生历程,文章摘录如下。
很多纽约京剧戏迷以及票友们都会来看我的演出,摩登3注册虽然谈不是上京胡名家,也不能妄称艺术家,但在我的心里,只有台上投入动情地表演,看到观众跟着剧情时而喜上眉梢、时而泪如泉涌才是最享受的人生。我丝毫不怀疑,自己的投入,无愧于内心,无愧于京剧这门中华优秀的传统艺术。
带着艺术走向美国
从2006年赴美,与梨园社总裁朱齐克先生一同建立京剧社至今,大大小小演出了近千场京剧剧目,不但在纽约,更在全美,甚至加拿大、澳洲都有我们的身影。虽然在纽约人人皆知梨园社,但是作为一个纯正的“戏迷”,和京剧结缘还要追溯到1959年。
那时,我的哥哥在戏剧团唱戏,几乎每天都有演出,11岁的我每天泡在生旦净末的世界里,哥哥天天一早就出去吊嗓子,在家里也是戏不离口,每天的耳濡目染让我对京剧有了特殊的情感。不过,学习京剧必须要有特别好的嗓音条件,但是自己并不具备,反而倒是对乐队中的京胡有了浓厚的兴趣,往往一出折子戏,自己听上几遍就能哼唱出来。
哥哥看到我的天赋,就鼓励我学习京胡,一来是希望京剧可以在家里继续开花结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配合哥哥演出。记得那时候,哥哥的剧团朋友们没事就到家中排练,那些乐队大哥哥们手中的京胡上下翻飞,将一出戏中的痛苦与悲哀都通过这把竹子做的小小乐器体现了出来,听得自己如醉如痴,便缠着他们教我京胡演奏。
慢慢地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摩登3平台网址也就一点一滴地学习,从乐理到技巧,一遍一遍地练习,到可以配合哥哥吊嗓子,后来拜北京京剧院赵艳霞的琴师潘师傅学习京胡,初步知识、手法等大概学了三年多,逐步将老戏学透学熟,但就在自己希望继续在热爱的京胡演奏事业上更进一步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由于出身不好,北京京剧院完全拒绝了我再到乐团学琴的要求,更有不少戏剧名角也被迫离开剧团,但是大家心中对于京剧的热爱让大家没有扔下手里的艺术,虽然老戏不能唱,但是八个样板戏还是可以在民间继续演出,因此我们重新凑在一起演绎《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的选段,而我的京胡水平也在这些特殊的日子中不仅没有中断,反而突飞猛进。 后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恢复,老戏再一次登上舞台,于是我来到了北京著名的风雷京剧团担任首席京胡伴奏,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老艺术家,更迎来许许多多刚从戏校毕业的年轻京剧演员们。59岁那年,我决定将京剧这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带到美国,带到纽约。 生根发芽培育人才
2006年,我到了纽约后,来自纽约的“戏迷”朱齐克先生率先找到了我,为了京剧可以在纽约有更大的发展,摩登3注册1960希望可以在纽约办一个与京剧有关的非营利组织,并力邀我担任这个京剧团的团长。看到纽约还有如此热爱京剧的人士让我相当惊讶,虽然纽约的京剧票友以及戏迷在全美是最为集中的,但因为是要创办一个京剧非营利组织,并且需要很大的投入,这样的想法在纽约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从此也可以看出朱先生对于京剧的痴迷与热爱。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最终于2006年6月29日在曼哈顿百老汇120号创建了梨园社,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纽约的京剧环境,能够像中国戏剧中的梨园一样遍地开花。从2006年开始直到现在,梨园社已经举办了大大小小超过百场的京剧演出,不但邀请中国的京剧名角来到纽约相互交流,更多的是提携纽约当地热爱京剧的人士。同时,为一批成年戏迷们组织演出争取票房之外,还接受不少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以及本地喜爱京剧的年轻人,让他们了解京剧,学习京剧。
在美国学京剧不易,学琴更不易,目前我只正式收过2个学生。第一个女学生目前在上海戏校当老师;第二个是在美国这边收的,本来不想再收徒了,但是朱齐克先生大力推荐一位留学生,自小喜爱京剧,还会唱,后来学京胡,来美国之后好不容易才找到梨园社。经过接触我发现这孩子条件不错,就收下为徒,自此之后进步神速,目前已经是梨园社青年团的主力琴师。我让他多实践,每年梨园社的演出至少一半以上的演出都是他拉,因为琴师想要进步就必须多演出多实践。当然他也很努力,演出前都会在梨园社总部苦练。因为火候尚浅,经常在对戏时会与演员在配合上有不融洽的地方,演出结束后他每次都找我把问题说出来,经过我的指导,他进步很快。
除了带领梨园社的演员们平时排练、进行演出外,我更多的希望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将自己的理论实践毫无保留地全盘捧出,让在纽约喜欢京胡和京剧的人们能够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京剧文化与技术。 从艺50多年,我总结出拉琴要有三点:拉出琴声要大气,坐在那里要霸气,拉的时候要神气。演员唱的什么内容,什么剧情,一定要在琴声上有体现,任何一点细小的变化都必须根据情节发展。琴声要有语言性,要有问有答,有神韵,要把一个个音符变成语言,才能引人入胜,而不能只是简单的音符排列。 曾经在风雷京剧团的时候,因为团里业务多,所以老生、老旦、青衣、花脸都由我配合拉琴,因此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我教徒也是特别要他们注意平时的小细节。因为京胡拉到后来讲究的还是味,而味则是要靠手上的功夫才能把旋律拉得优美,拉得有感情,这其中需要很多特别的手法和小技巧,如今这些东西传的越来越少了。
对于现在喜欢京剧、喜欢京胡的年轻人,我想告诉他们:京胡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它有着自己的灵性与生命,因此需要用传统且古老的方法进行学习和教学,这与西洋音乐完全不同。有时候,甚至我在纽约的家中就是练习场,几个学生围成了圈看着我做示范,看我怎么拉一个过门,怎么练习手法。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方式,不管在哪里,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规律学习就会最终收获果实。
传统制琴继承创新
当然在教学演出之外,我还对京胡的制作有着浓厚兴趣,从艺几十年,大小小的也做过几百把京胡。来了美国不像国内那么方便,从选材到打孔,再到上弦都要自己完成,不但传承了传统制琴工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做京胡要知竹性。制琴过程好比人与竹对话,一把好琴应能达到人竹合一,富于灵性。从民族乐器专业制作者的角度看,京胡制作难度最大,要求最高。不像木制乐器使用的材料相对稳定,而京胡所用的材料大都由竹子构成,由于天然生成尺寸大小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制琴者更要精心选材和准确计算。
我做的京胡都是有灵性,有生命的,1年的琴和5年的、10年的、30年的琴声音完全不同,配合的戏曲唱段也不同。一把看似平常的京胡要达到理想的发音是很难的,就象国画中的大写意,线条虽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京胡制作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着许多深奥的技巧,这需要深谙个中三味。因此要特别注重京胡发音质量的关键——最佳共振,共振好,共鸣就好,发音也最佳,反之就差。
中国乐器有着自己的一套乐器发声规律:长者出低音,短者出高音;大者出低音,小者出高音;薄者出低音,厚者出高音。一把好的京胡,必须在材料、质地、调门、工艺外观及音色、音质、音量、振动灵敏反应,及下把音位等都俱佳的情况下,方可称“上乘”的京胡”。为了制作好胡琴,在传统制琴的基础上,必须把材料学、物理学、力学、发声学等有关知识融于一体。例如在筒担角度方面、筒眼斜坡度大小方面、选用毛竹的部位方面、烤筒子及担子火候方面等,我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风格,使京胡制作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未来发展任重道远
谈完了好的琴,还要和大家说说美国京剧的现状。近几年,通过梨园社以及纽约不少京剧团体的努力,如今京剧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问题,在美国由于中国戏曲不属于主流艺术范畴,因此基本上都是依靠民间捐款来进行演出,能够既保持高水准的艺术水平,又要满足演员们的收入相当不易。正规的剧团能够维持在30人左右的规模就能够正常演出全部的戏码,大家能够有一定的工资,能够让我们的演员们不必再为生计发愁,能够每天练功,这样才可以让戏剧艺术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但是,就像每一个在美国的艺术社团一样,都会面临艺术与生存的问题。每天面对这种危机,我偶尔会觉得很难过。今天,大家都在宣传振兴京剧,可是贯彻的并不到位。的确,京剧这门艺术文化品位高,底蕴深厚,可是让所有人接受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美国,移民而来的京剧演员们也不少,但是他们为了生计都逐渐改了行,有的做了建筑工,有的做了计程车司机,更有的在外州做着枯燥的体力劳动,完全荒废了自己几十年来的艺术功底。我希望通过自己和梨园社的努力,为京剧艺术在美发展多做一些事情。
艺术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在温饱层次之上才谈的事情,在美国的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因此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剧团的演出水平达到一个高度,希望有机会回去为祖国家乡的人们进行演出,让家乡人看看在纽约有一群热爱京剧的人们还在辛苦耕耘。我总和一起工作的同事和票友们说,在中国,京剧从古至今背后都有着庞大的观众以及市场作支持和保证,但是在美国这些优势都没有,要坚持为京剧做奉献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很感谢他们默默地奉献着,甚至有的鼓师和二胡师傅一场演出只赚几十块钱,但他们从无怨言。
看着他们为了自己热爱的艺术做出的努力与奉献我也相当感慨,梨园社的总裁朱齐克先生为梨园社募款十年,几乎将这十年的精力都放在了梨园社的身上,这一点的确可敬可爱。虽然梨园社在海外创建,但是也可以吸收国内艺术土壤的营养,因此我们希望来可以得到祖国的重视,甚至可以纳入到中国文化部的艺术管理体系之内。 这样有了来自祖国的拨款以及强大的文化后盾支持,未来美国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将会越来越好,将会更深刻地影响到美国民众,美国民众也会更深刻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中国文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