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大规模的
国际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及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劳动节相关内容推荐↓↓↓,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习俗
,世界各国劳动节的习俗
,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
,关于劳动节的演讲稿五篇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 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 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 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各国
五一劳动节的习俗,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节日,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泰国—— 在“五一”全国统一放假一天,在首都以及一些大城市会有相关的庆祝活动,不过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今年泰国1日放假,2日补休。,日本——日本是一个节日比较多的国家,5月1日前后的节日就很多,如4月29日
植树节、5月3日宪法纪念日、4日国民假日、5日
儿童节,这些假日连起来,一般日本人至少有一周休息时间,最长的甚至达11天。,美国——恰逢周末,美国30日、1日都休假,但以往都只在1日休假一天,没什么庆祝活动。,俄罗斯——5月1-3日全国放假,届时各政党都会齐聚红场进行演讲等,普通市民会举行游行。,德国——1日放假一天,今年周末和五一节重合,但德国也只休一天,并不会补休。据悉,每年德国很多人都会借五一这个机会闹事,抗议政府,要求减税。今年也不例外,从30日就有骚乱发生持续到1日,很多超市被抢,汽车被砸、烧。,意大利——意大利尽管承认“五一”国际劳动节,政府也表示尊重劳工,但一般人并不举行专门的庆祝活动,也没有全国性的“五一”假期。,墨西哥—— 今年5月1日也是墨西哥的
儿童节,但墨西哥没有全国性的休假。以前有过在五一这天工人罢工或游行等活动,但今年没有。,秘鲁——1日放假,2日补休。没有什么庆祝活动。,波兰——1日放假,由于3日是波兰
国庆节,有的单位会从1日休到3日。5月1日时,波兰全国工会协议会、民主左派联盟党、社会民主党、劳动联盟等左派团体和政党举行了庆祝“五一”群众游行活动,游行队伍打着“8小时工作日”等
标语。,五一劳动节的意义,五一劳动节,始于美国工人在19世纪90年代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而进行的斗争。自那以后,世界人民便开始庆祝这一天 – 国际劳动节。这个日子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体现了它的力量:正是在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工人们宣布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奋斗。,在许多个五一劳动节里,工人们都受到镇压,他们的活动被禁止,流血事件还时常发生。五一节逐渐失去它原来的意义,成为了独裁者和集权统治的政权对抗工人运动的一种标志性装饰;又或者就是一个平平安安的法定假日。尽管事实如此,工人们仍然满怀信心地庆祝劳动节,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是靠着我们的力量、眼睛、双手和智慧而不断地发展和强壮,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支持。,正是在这一天,我们坚持体面的工作、工人健康、饮食和住房、
教育和
文化表达,都是我们应得的权利,而不是特权。我们志在获得这些权利。然而在这一天,我们从未胆怯卑微地去找法官和狱卒,从未守在财长们进行会议的地方,从未说服他们工会是有益于做生意,也从未要求进行更多的对话。正是在这一天,我们大声地说出:你们的银行,你们的买断、买回,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大量的失业工人;你们的贸易协定和专利制让工人们无法谋生,更破坏了所有人类获得食物、水和药物的权利。正是在这一天,我们大声地说出: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且,我们也坚决不会让世界越变越差。,五一劳动节是大家庆祝过去、庆祝现在和庆祝未来的日子。我们庆祝的方式就是争取应有权利和向全世界表达我们争取权利的决心。,国际劳动节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斗争,用顽强、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争取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这才是五一劳动节的精髓所在。,五一劳动节的名人名言,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 —— 马卡连柯,正如树枝和树干连接在一起那样,脱离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 —— 奥涅格,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 高尔基,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 —— 高尔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李绅,我觉得人生求乐的
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 李大钊,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 陶铸,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 米尔,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 卢梭,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 卢梭,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 —— 欧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 马克思,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 拉·乔乃尼奥里,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 威廉·配第,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 —— 松苏内吉,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 高尔基,要工作,要勤劳: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 —— 拉·封丹,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 苏霍姆林斯基,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 高尔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 —— 马卡连柯,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 高尔基,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 奥斯特洛夫斯基,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 乌申斯基,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麽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 —— 乌申斯基,懒惰——它是一种对待劳动态度的特殊作风。它以难以卷入工作而易于离开工作为其特点。 —— 杰普莉茨卡娅,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 张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班固,“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 —— 鲁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 毛泽东,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 宋庆龄,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
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 叶圣陶,做事,不止是人家要我做才做,而是人家没要我做也争着去做。这样,才做得有趣味,也就会有收获。 —— 谢觉哉,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 朱自清,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 童第周,劳动节的古诗词,1、《归园田居》,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4、《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5、《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及意义关文章:,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及世界各国习俗, 世界各国五一劳动节的习俗,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和习俗, 五一劳动节各国习俗有哪些, 五一劳动节各国的习俗, 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及习俗, 五一劳动节的起源和习俗, 2022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chunghua.org/?p=6900
>> 转载请注明: www.mchunghua.org 2022年07月15日 于 摩登3注册-摩登在线-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