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又称“国际劳动节”、“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在过这个节日。那么大家有了解过关于
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习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习俗, 五一劳动节的来历,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在每年的5月1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关于“五一节的由来”是这样的:,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 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 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工人群众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49 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等人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里,工人们学唱《五一纪念歌》。其歌词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这首雄壮有力的歌,是由长辛店劳动实习学校的教员和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共同创编而成的。,
五一劳动节的习俗, 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每年的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德国, “五一”是德国人一个非凡的日子。这天被定为法定休假日,因为这一天既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同时又是德国富有传统民俗的日子。, 捷克, 五月一日在捷克有双重意义,劳动节是捷克人一年中重要的日子,因为节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不过不同领域的捷克人会同时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据说“五一”节也是捷克国家的情人节哦!, 英国, 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将“五一”确定为劳动节,不少国家都放假一天,还有的国家则根据情况将公共假期放在5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俄罗斯, 设立劳动节以来,俄罗斯一直比较重视这个特别的节日。“五一”这天,俄罗斯全国放假,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及群众性游行。, 秘鲁, 南美国家秘鲁也规定5月1日为国家的劳动节,而且全国放假一天。, 法国, 游行是法国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一个传统活动,每年这一天,法国各工会都要组织大规模游行,让工人们在自己的节日里表达出心声,游行队伍当中会有不少人手里拿着一株铃兰花,铃兰花是在法国成为国际劳动节的一种象征。, 美国, 劳动节起源于美国,在劳动节这天美国人可以放假一天,全美各地的民众一般都会举行游行、集会等各种庆祝活动,以示对劳工的尊重。, 泰国, 泰国于1932年首次颁布劳工条例,随后将每年的5月1日确定为国家的劳动节,以此嘉奖辛勤工作的劳动者。这一天,泰国全国统一放假一天,在首都以及一些大城市会有相关的庆祝活动,不过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 五一劳动节的古诗,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关于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习俗小编就介绍到这了,希望小编的介绍能够帮助到你。,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chunghua.org/?p=7493
>> 转载请注明: www.mchunghua.org 2023年02月23日 于 摩登3注册-摩登在线-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