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我知道了TIPS:左右滑动导航栏可以查看更多栏目

2022
02-08

定时任务可以执行诸如,多久生成一次首页静态,

每天某个时候执行一次任务.

未来某个时候执行一次任务

即三大功能,第一种是,隔多久执行一次,第二种是,每天的某个时间执行一次,第三种是,未来某个时候,只执行一次.

定时备份数据库的功能也已实现,
,即大家可以设置每天晚上什么时候自动备份数据库.推荐是凌晨最好,这个时候,服务器压力最小,影响不大.

这样,每天自动备份一次,大家就不怕网站出现不可意料的后果了,特别是对于新用户来说,经常不记得备份数据库的.

2022
02-08

为满足大家做二次开发,今天已实现可以在后台轻松复制出同样的模块,功能就像以前的万能文章可以装多份一样的.

打个比喻,官方默认提供的考试系统,你可能有多种用途,界面完全不一样,一个是正规的考虑,一个是平时的练习,甚至一个是中学,一个是小学,你不想混在一起.那么你可以在后台复制一份,就可以了,

复制后,你可以对风格进行个性化的修改,懂点程序的话,还可以进行更深一步的修改.

当然万能文章的功能就更多了,比如女性频道,科技频道,这是最需要的,最不想混在一起的.

这些功能,只须在后台一键就可实现.

不需要大家操作数据库,修改任何程序.方便更多的新手用户,老手的话,可以做进一步的二次开发,比如可以开发给别人使用.或者是做做外单.等等.

这就是齐博所要追求的易用,实用

2022
02-08
2022
02-07

网址是www.qibosoft.com

2022
02-07

一切是为了发展需要

2022
02-07

齐博CMS之V7版,昨天下午已向大家揭开了面纱,这个版本,对我们来说,将起着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作用,在功能上,我们在保留了V6的所有功能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相当多的实用功能模块与一些特色功能。以满足大家不同的需求。
至于风格方面,因每个人的审美观不一样,虽然大部分人很认可当前的风格,但是也有部分人不太认可当前的风格。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感谢大家一如继往对我们的支持。所以我们尽可能的设法去满足大家的需求。
为此官方正式举办首次模板风格大赛,希望通过这次大赛,以淘出更多精美的模板,以满足更多的人需求。

大赛奖品如下:
一等奖:1000元人民币现金 + (CMS整站、地方门户、B2B系统、分类系统)任选一个+铜板1000个
二等奖:500元人民币现金 + (CMS整站、地方门户、B2B系统、分类系统)任选一个+铜板500个
三等等:300元人民币现金 + (CMS整站、地方门户、B2B系统、分类系统)任选一个+铜板300个
鼓励奖:100元人民币现金 + (CMS整站、地方门户、B2B系统、分类系统)任选一个+铜板100个

凡是获奖用户,我们将会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也即我们会新开一个风格制作者认证区,让大家想要付费做风格的,更快的找到你。

所有名次名额及截止日期待定,视参赛人数与参赛作品再做决定。

评选方式由官方及版主评选为主,网友投票为辅。

即日起,只要提供首页PS图的,经核查不是盗版他人,并且质量过得去的,即可提前拿到V7测试版,在本机测试调试风格使用。

注:风格制作方法跟V6的基本一样的

另外,欢迎大家继续对V7版拍砖,无论是风格还是功能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快的完善好程序,让大家尽快的用上V7版。

2022
02-07

看到大家的渴望之情如此高涨, 已增加ckeditor编辑器功能.

2022
02-06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导读第一:读经典,先要找到路径,立个门庭   《近思录》这一本书,我一辈子第一次听到是在我念高三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老师跟我们介绍《近思录》这一本书,我就充满着喜悦,想要好好来看它。但是,真的拿起这本书一看,昏了!为什么?打开《近思录》,卷首就叫《道体》篇,第一条就是周敦颐先生——也就是写《爱莲说》的周敦颐先生——所写的《太极图说》。这个《太极图说》我在这儿只念一段给大家听听看,看大家读了这样的文章你作何感想。   他就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大家想想看,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这只是《太极图说》的第一段,它总共由四段组成,我看到这里就昏倒了,就念不下去了。《太极图说》是《近思录》的第一卷的第一条,我就在这儿被挡住了。   我记得在我念高三的时候,《近思录》跟《传习录》我是同时接触的。我记得当时《传习录》我都已经读了三次了,但《近思录》因为第一条读不进去,后面的我就读不下去了。隔了三年之后,我念大三的时候,读这个《中国哲学史》,一看到说《近思录》是这么重要,我再度鼓起勇气,再读,一读到“无极而太极”我又打退堂鼓了。   我第三次再度鼓起勇气来读《近思录》,那已经又要过了大概20年了,也就当我知道我是朱熹的26代孙的时候,我说这一次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把《近思录》好好读。谁知道,一看到“无极而太极”这一段,我又气馁了。   到最后,要碰到一个特殊的机缘,我不是从第一卷第一条开始看的,而是把《近思录》拿起来随便一翻,翻到第十卷,就是《君子处事之方》。我一看了之后,这个《君子处事之方》是在讲什么?就是告诉你,你一个有德君子在社会上你怎么样去跟人家来应酬?该遵守哪些原则来处理公家的事务?我看了之后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要隔了30多年我才看懂啊?就是被《近思录》的第一条《太极图说》阻挡了。   所以,后来当我把第十卷读通之后,那就不得了了,就从第十卷读到最后一卷——就是第十四卷,然后再从头第一卷开始读,我那一次印象很深刻,那一次我前前后后读了七、八遍——怎么这么好的书,要经过30多年我才能够真真正正进入《近思录》的堂奥。我后来想想,就是因为《太极图说》阻挡了我30多年。   所以说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近思录》这一本书,听过的人已经很少,真的能够去读它的人就更加少了。大家要知道,《近思录》这一本书其实早在宋朝的时候,就被人家当作跟《四书五经》一样摆在同一个水平。在清朝,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就把《近思录》定位为“后来性理诸书之首”。什么叫“后来性理诸书之首”呢?也就是说,从明清以后,都有编什么《性理大全》,像这种讲性理方面的书,就是首推《近思录》。像王阳明,他的《传习录》就是讲性理方面的,你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如果没有先好好把《近思录》读过的话,你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你自以为你知道在讲什么,其实你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所以我在这里就要告诉大家,《近思录》这一本书,它的的确确是一部经典。   读经典,我就套一句《近思录》里面自己的话,他说你要“读经典,一定要先找到一个路径,先立一个门庭”——你一定要先找到路径,然后再去立一个门庭才能去深入读它。这是什么意思?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好了,打个比方,你如果要读《易经》,你能够拿读《诗经》的方法来读《易经》吗?那这样你绝对读不懂。我再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你要学马克思,你能够拿读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方法来读马克思吗?那你就永远读不进去了。为什么呢?马克思的著作也算是经典,你一定要知道,马克思,首先他的哲学的方法论是从黑格尔那里引过来的。你对黑格尔哲学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你才知道马克思跟黑格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啊?黑格尔把整个宇宙存有的本质设立在精神,马克思把它倒过来,说是物质。所以说在这里面,你就知道,原来马克思讲的辩证法跟黑格尔讲的辩证法不一样,马克思讲的是唯物辩证法,他要处理的是要了解整个这个社会经济变迁的规律。你要先找出一个路径来,什么叫“路径”?路径就是趋向。你要研究经典,一定要先找出一个趋向、一个路径出来,然后再“立一个门庭”。什么叫“立一个门庭”?所谓门庭就是按照人家已经研究有所得、有所成就的,而且被大家一定程度上公认这个是真正研究得到位的,这个叫门庭。也就是说你就循着人家已经有的成就,按照这个成就再继续顺藤摸瓜,这样你就可以少走弯路。   所以你要读《近思录》,《近思录》作为一部经典来讲,同样你要懂得它的整个大的路径是怎么样;要懂得怎么去读它?你要立一个门庭。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2022
02-06

咱们先来设想一个情景:有个果子挂在树上,看上去很诱人,摘下来一尝是酸的。这个情景只要通过简单的想像每个人都可以在脑海中模拟出来,但你要多问一两个问题,这个简单的情景就会变成一个寓言故事,它的多层次外延和内涵或许就不是一下子能想明白的了。比如那些摘果子的人如果事先知道它是酸的,还会去摘吗?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人们各自不同的处境,处于饥渴中的人还是会不顾一切去摘那个果子,处于富足中的人肯定就不会去碰它了。那些处于两种状态之间的大多数呢?知道或不知道果子是酸的会让他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吗?不论会还是不会,他们在选择前应该知道果子是酸的吗?   如果这个情景听上去耳熟,对,这是我从龙应台老师那里偷来的。她在2012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曾用酸果子来比喻民主:“回想台湾自80年代走过的路,我觉得不是民主错了,而是知识分子,包括我自己,对民主的认知理解太浪漫太简单,有一种期待错置。我们都把民主当成一个现成的果实,以为摘下来就能尝到甜美,没想到是酸的。我们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认识到民主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摔跤再站起来的过程。”   酸果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适用于形容民主,还几乎适用于形容任何光鲜美好令人心生向往的事物,豪门、北上广、自由、远方、漂亮的姑娘。每个人都能看到果子外表的光鲜,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眼穿透光鲜的外表,看出它是酸的。对于尝过了果子的人,把它的味道转告给其他人是一种责任。
这几乎是我记录美国见闻的全部初衷。   美国这个酸果子,它的美早已在它自己招摇高调的告白里、在仰慕者情深意切的颂歌里、在游客们走马观花的日记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远隔重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它的酸却被裹进红艳艳的果皮,上面还涂了一层亮闪闪的蜡,不仅得咬下去,还得细细咀嚼才能品得出,这需要的不仅是零距离的接触,还得有长时间的揣摩。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这样做,这也就注定了这二者在很多人的认知系统里所占的份额极不平衡(再加上那些一看这红果皮就断言它来自狼外婆的人来搅局就更乱了)。也正因此,每次当我写了美国的事而被中国的读者骂得狗血淋头时,特别是当义愤填膺的读者以“美国不是这样的”开始他的讨伐时,我就知道我做了件对的事,至少是让一些人看到了他们不知道的那个美国。   但让我担心的是很多人似乎已经懒得花时间去分辨他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   酸是一种奇特的味道,它不是“甜”也不是“苦”,它不能让你心里面淌着蜜噼里啪啦的绽放出幸福的花,但也不会让你吐着舌头冒着冷汗,为了咬下去的那一口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它模棱两可首鼠两端,有无限的延展空间,如果换做颜色,那它只能是灰,是世界最真实的样子。但当话题涉及中美,很多人就热血沸腾到只能看见黑白了。灰变成了黑,酸变成了苦。人呢?不是在黑中国就一定是在黑美国,不是五毛就一定是带路党,不是在反华就一定是在反美。在真实世界里占主体的中间地带从冷战思维的棱镜里看出去根本就不存在。   多听多看多了解,不一定会使事情变得简单,有时候反而适得其反,更让人举棋不定陷入两难。而下结论贴标签却可以让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带来明辨是非指点江山的自信,让人免于自问和纠结,踏踏实实睡个好觉。这大概是很多人喜欢用这种方法去看世界的原因。只有一样:“酸”和你的味蕾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之后,可以转化为甜、苦,或其他更有趣的味道。太早地定论判断,就了断了这种可能性,让你没有机会去体验这个奇妙的过程,有点可惜。
其实我所记录的美国并不是“真美国”。我在美国生活的16年里,除了两年在学校里学新闻,剩下的时间都在做新闻,采访过比尔·克林顿、罗杰斯,也采访过唐人街摆摊的小贩;采访过被误认为杀人犯在监狱里从少年关到白头才被无罪释放的黑人,也采访过被子女虐打却还是为了子女的前程不去报警的华裔老人;报道过占领华尔街运动,也报道过拯救梁彼得大示威。但我还是不能告诉你一个真美国,我所记录的只是出现在我有限的视野里的人和事叠加在一起呈现出的样子。   况且我不是教堂唱诗班的歌手,我的职业本就是扒粪,我更感兴趣的肯定不是那些祥云朵朵天使飞翔的故事。不过骂一个人未必是出于恨,未必是对他鸡蛋里挑骨头、心猿意马、别有用心,就好像我经常斥责我老公体重超标,要他去锻炼减肥一样。要是他不明白这个道理,那我可能早就一边喝茶去了,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
作者:荣筱箐(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旅居纽约)

2022
02-06

  ●现实主义并未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追求并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其原因或许在于,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在实践中还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与非虚构写作兴起,显示了创作者走出个人经验、重建文学与世界关系的努力,他们在更大的视野中理解真实性,将个人故事与中国故事结合起来

  ●我们应该在真实性基础上“生成”新的文学与文学性,而不是以既定的文学性来抹杀对真实性的探索,应该对文学性持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这对作家来说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置身于这一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但如果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从来如此的,我们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在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经验“历史化”“相对化”“艺术化”,在作品中凝聚当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文学经典,能否攀上文艺的高峰。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

  现实主义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也有着曲折复杂的历史。今天我们谈论现实主义,既要面对理论与历史问题,也要面对现实问题。在历史上,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可以说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的触角深入人类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于教条化而导致了公式化、概念化,在具体实践中遭受了挫折,但无论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还是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都试图在理论上对之做出纠正或扩展。20世纪80年代,新的文艺思潮蜂拥而来,现实主义一度被视为落后、过时的创作方法,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催生了中国的“先锋文学”,成为当时占据主流的文艺潮流。但时过境迁,30年后重新去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风光无限的先锋文学已经很少有人问津,而被视为“落后”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仍然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学规范,也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在今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不仅先锋文学作家转向了更加平实的写作,而且“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文学”“非虚构”等现实主义脉络不绝如缕,在文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现实主义并未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其原因或许主要在于,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在实践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真实性、思想性、文学性等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

  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内在追求,也是与经验、生活、现实等密切关联的感觉与认知。人们通常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与经验,都对现实有所感觉与思考,对真实性并不陌生,但其实并非如此,“真实性”并不是轻易可以求得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尤其如此。比如,我们有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现实经验与历史经验,当这些“经验”发生矛盾时,我们能否形成一个内在统一的经验系统,能否从中形成“真实性”?特别是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被各种信息包围,这些或真或假的信息构成了一种仿真的“景观”,笼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上,如果我们对之没有反思与反省,又哪里会有真实性可言?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自以为了解生活时,可能了解的只是个人生活或私人生活,但是对他人的生活并不了解,尤其是对其他阶层、性别、种族的人;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耐心与理解能力,便只能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与偏见之中,而不能对生活有一种整体性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批评界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与“个人经验”,这固然也是一种真实,但这种真实却只是片面或局部的真实,并不能呈现中国社会的整体。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崛起,正是对这一局限的纠正,创作者走出日常生活与个人经验,试图重建文学与世界的整体联系,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理解真实性,理解中国与世界。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们对真实性的理解,也应该建立在这样一个开阔的空间之上,在个人体验中写出时代经验,将个人故事与中国故事结合起来。

  思想性是“取景框”

  思想性与真实性相关。如果说真实性是呈现在取景框中的风景,那么思想性则是取景框,面对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取景框可以发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思想则可以照出不同的现实。思想性的匮乏是当前现实主义面临的重要问题,不少作家满足于生活细节的捕捉与展示,但却不愿或不能对当代社会展示其思考,也有的作家热衷于描写感觉与情绪,但却不能将感性升华为理性或思想。在经典现实主义作家那里,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不仅描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在其中寄寓了他们的思想与理想,及其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背后,是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背后,则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思想性产生于对当代社会重要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精神命题的回应,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社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评判世界的价值标准与尺度。当然,文学中的思想性,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表现思想,而是以文学的独特方式提出问题,在对人物、事件、场景的深刻描述中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思考。相对于理论研究,文学或许不能清晰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但文学的长处在于更贴近生动的经验,更贴近具体的社会与人生,更具有丰富性与多义性,其复杂微妙或许更能深入人性与社会的幽微之处。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经验的复杂性是理论研究难以解释概括的,而这正为文学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天地。

  文学性应开放宽容

  文学性也与真实性相关。现实主义并不是将现实直接搬入作品中,它需要对现实进行剪裁、加工与提炼,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文学性恰恰就贯穿于这一过程,并最终凝结在作品里。当我们谈论文学性时,是在以一种隐含的标准判断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或者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不好的文学。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性并非一成不变,在文学史上,文学性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唐诗宋词元曲,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文学性。新文化运动以来更是如此,五四文学、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等等,不同时期文学的评价标准不同,对文学性的认定也不同。但其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文学随时代而变化,文学革命就在于将此前不被视为“文学”的作品纳入文学的范畴中,并加以发展丰富。这也告诉我们,不能用一种既定的文学性来评判一切作品,应该对文学性持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具体到文学性与真实性的关系,我们应该在真实性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文学与新的文学性,而不是以既定的文学性来抹杀对真实性的探索。明白了这一点,创作者可以更大胆地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只要他们的作品凝聚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即使一时不被认可,也必将留下开拓者的足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大师留下了他们的经典作品,新一代中国作家已经登场。在这个充满丰富性与可能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书写中国经验,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才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