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莫尔绘画奖如何助力当代艺术研究 ■本报记者 赵丽莎
约翰·莫尔绘画奖是1957年创办于英国的专注于绘画的奖项,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已连续举办29届,2018年迎来了英国赛区的第30届赛事。2010年,约翰·莫尔绘画奖与上海美术学院合作,进入中国,迄今已成功举办4届。 2018年1月,曾参加过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第2届评选的艺术家刘小东赴英国参加了2018年约翰·莫尔绘画奖(英国)第30届的初评工作。无论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在英国赛区,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接受邀请并介入到约翰·莫尔绘画奖的评选工作。仅在中国赛区,参加过评选工作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就有:第1届的曾梵志、谷文达;第2届的刘小东、丁乙;第3届的张恩利、王兴伟;第4届的杨诘苍、刘�|;到今年第5届的叶永青、毛焰。可以说,他们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本身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最为了解,他们介入约翰·莫尔绘画奖评选的智囊团队伍,在大赛本身“匿名”评选机制的设置基础上,不仅助力并提高了大奖评选的专业度,同时还为大奖的产生以及学院收藏的分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月4日,第5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的二轮评选工作在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完成,经过多次讨论后,评委们从复选的197件作品(陈列展示于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中,评出最终包含5个大奖在内的103件入围作品。其中1位约翰·莫尔绘画大奖与4位约翰·莫尔绘画优秀奖将于4月10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揭晓,包括5个奖项在内的103件入围作品届时将一并亮相。 从3319张(第5届投稿数量)作品中评选出5个奖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评委们不断用苛刻的标准确认、判断自己认可的艺术家。第5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评委除了中国艺术家叶永青、毛焰,还有3位国际评委,分别是英国画家、版画家伊丽莎白·麦吉尔,1999年约翰·莫尔奖一等奖、2000年透纳奖获得者迈克尔雷·德克尔,英国圣像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并由英国皇家美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安·克鲁兹担任本届评委会主席。评委会主席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既要民主集中,又要富有智慧,能平衡5位评委的不同意见。综合看来,第5届评选中评委们更关注的是,作者的创造性与作品的生命力。尽管他们对艺术风格的表现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画面呈现出的创造力、生命力的表现,实际上他们都有着共识。 什么是优秀的艺术?中国为什么要把英国的奖项引进来?艺术评审工作怎么进行?约翰·莫尔绘画奖给中国的艺术家带来何种改变与影响?这是自奖项进入中国赛区之后即引人关注、讨论的话题。随着奖项每两年一届的评选、累积与深入,约翰·莫尔绘画奖在未来的经营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大家也赋予了这个奖项更多的期待,如约翰·莫尔绘画奖如何为当代艺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源,再如约翰·莫尔绘画奖如何丰富美术学院的当代收藏等。可见这个奖项不仅给获奖艺术家带来影响,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收藏、研究都提出了新的命题。正如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所谈到的:“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真正最大的获益者是与之合作的上海美术学院。按照大赛规定,由上海美术学院收藏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每届一等奖的作品,这种收藏看似只收藏了一张画,但它却记录了整个过程,并且凝聚了评委们的一种学术观点和他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判断,以及对艺术价值取向的赞同,可以说,学院收藏即收藏了评委们学术的价值取向和判断。” 如今,从第1届到第5届,中国赛区参加投稿到参赛者的年龄梯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40到70后”、“80后”、“90后”各占了投稿人数的1/3,“90后”后续力量更是来势凶猛。 相比2016年中国赛区艺术家在技巧、颜色等技术层面上,有不太喜欢运用颜色的整体印象,评委们对此届的反应则是“很强的国际感”,中国的艺术家们正在观察、了解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这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讲是一个非常健康的过程。正如评委们所言,中国的绘画渐渐趋向平民主义、草根精神,有些作品不局限于地域性,在非常全球化的面貌下,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接下来如何助力于当代艺术研究的一系列问题,或许将是评奖进一步带给我们的思考。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chunghua.org/?p=6150
>> 转载请注明: www.mchunghua.org 2021年12月03日 于 摩登3注册-摩登在线-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