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注册开户 《Q78841982》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访华期间,中国建议两国明年就菲律宾苏禄王首次赴华600周年开展系列纪念活动。苏禄国在何方?苏禄王何许人?这段历史又承载着中菲两国友好交往什么样的共同回忆呢?
钩沉历史,摩登3中国人与菲律宾人并未因浩渺的南海而疏远隔离,渔民、商队、使团穿梭往来如织。史料显示,早在周朝、汉朝时期,中国的航海者已经到达菲律宾群岛。隋唐时期,从中国南方到菲律宾群岛的固定航线已经形成。至明朝初年,位于今天菲南部苏禄群岛的苏禄国已与明朝互派使臣,发展为邦交往来。
在那段持续的友好交往史中,苏禄国三位国王亲往中国开展“元首外交”的故事,将两国传统友谊推向高潮。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摩登3注册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亲自率团前往中国,由“地位最尊者”东王巴都葛·叭哈剌带队。据明代文献《东西洋考》记载,这次苏禄国使团规模不小,包含家眷、官员共340多人。
苏禄三王的使团循“东洋针路”,在南海望岸而行,途经渤泥(今文莱)、满剌加(今马六甲)、真腊(今柬埔寨)和占城(今越南中部和南部地区)抵达中国南方。使团从福建泉州登岸,经苏州、杭州,摩登3平台网址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一路上,地方政府按朝廷指令,以国宾礼遇接待。
《明史》记载了苏禄三王与明朝皇帝朱棣互换国礼的场景。三王向明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朱棣以“印诰、袭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还礼。
“白帽相迎”的回民村
苏禄使团在北京逗留27天,踏上归途。但使团行至山东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不幸病逝。
明朝廷极为重视此事,命以“王礼”厚葬之,专门派员赴德州,为东王举行隆重葬礼。明朝廷在德州城北十二连城九江营的西南部择址建陵,朱棣亲自撰写悼文,“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虽死犹生”,拟谥号“恭定”。
东王的长子都马含随后继承王位。东王的王妃葛木宁、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喇以及侍从10人还按中国习俗留居德州守墓3年。
由于当时的苏禄信仰伊斯兰教,为照顾守墓王妃、王子的生活,明廷特意安排三户生活习俗相近的回民,从历城(今济南)迁至德州。这三户人家免除杂差徭役,与苏禄王裔“相兼看守王墓”,“供给王裔役使,耕种祭田,供王祀事。”
守孝三年后,东王亲属并未返回苏禄,因为他们已适应中国风俗,并与当地回族通婚,在德州北营村繁衍生息。中国朝代更迭,对苏禄王祭祀却始终未中断,也依然保持苏禄国习俗,诵经纪念。
清朝雍正年间,苏禄王后裔正式“以温、安为姓入籍德州”,成为清朝编户齐民。这也成为两国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一段佳话。清朝德州诗人田霡访谒苏禄王墓时曾记录下北营村“白帽相迎余裔在,松门北是九江营”的画面。
“要想富,须往猫里务”
苏禄三王亲自来华的外交史话,是中菲两国传统友好旋律的激扬音符之一。两国人民世代往来密切,相互扶持、互通产品、分享技术、人员往来、合作繁荣的故事在历史中并不罕见。在西方殖民菲律宾群岛时期,旅居菲律宾的华人还与当地人一道同甘共苦,抵御外侵。
明朝时,在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文化兴盛的地方,就流行着这样一句“致富经”:要想富,须往猫里务。
猫里务位于今菲律宾群岛南部某岛,至于具体是指哪个岛,各种考证说法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时,那里贸易发达、商机很多。同时也说明,那时中菲民间贸易往来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细化和系统的阶段。
具体到贸易货物的种类,宋朝讲述海外地理的著作《诸蕃志》记载,中国商人“用瓷器、货金、铁鼎、乌铅、五色琉璃珠、铁针等”,与菲律宾人交易“土产黄蜡、吉贝、真珠、玳瑁、药槟榔”等货。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在《岛夷志略》记述,中国商船用“铜鼎、铁块、牙锭之属”换取“木棉、黄蜡、槟榔、花布”等土货。在这一交往与融合的过程中,双方实现了一些重要商品、物种、药材的互通有无。
《闽书》记载,番薯传入中国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19年),最早是由旅居吕宋的福建华人引入福建,后广泛种植南方各地。番薯耐寒、耐涝、耐碱,在中国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史书记载,明朝时番薯种植的亩产量远高于水稻,对增加人口、应付天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红薯以外,拉丁美洲的一些经济作物也经由菲律宾传入中国,如烟草、菠萝、西葫芦等。
商业利润丰厚、贸易秩序井然、航行环境安全驱动着中国人和菲律宾人在一千多年历史中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且,历史上的中菲贸易,是整个南海商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马尼拉等港口城市成为各国南海商人频繁往来的贸易点。在中国,南海商人收购“瓷器、铁器、炊具、纺织品、乐器”等;而在吕宋和苏禄,商人收购麻逸布、象牙、胡椒、樟脑等货品。
明朝后,不少福建籍商人留居菲律宾,史料留下笔墨颇多。有史料写道,吕宋国(今菲律宾岛马尼拉一带)“去漳为近,故贾舶多往”。《明史》写道:“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长子孙。”
中国人定居菲律宾,开展跨洋贸易,极大程度地带动了当地的商业,并且与当地人相处融洽。按《岛夷志略》的说法,中国商人交易时讲究信用,“舶商守信,始终不爽约”。十六世纪中叶,当西方殖民者占领菲律宾群岛时,很多华人与当地人一道,共同谱写了很多抵御殖民者商业蚕食、贸易垄断和残酷镇压的故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chunghua.org/?p=4766
>> 转载请注明: www.mchunghua.org 2021年06月15日 于 摩登3注册-摩登在线-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