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注册开户 《Q78841982》“刺桐是一个不可估量的贸易城市,繁荣到难以描述。来这里的商人,有意大利人、法国人、英国人、比利时人……“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8月,意大利商人雅各来到刺桐并写下《光明之城》
“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迎着“海上丝绸之路”上温润的海风,中国海外迁徙史上荡气回肠的下南洋,由泉州人主演。今天,600多万的泉籍华侨华人散布在世界各地,摩登3其中90%在“海丝”沿线国家。他们为住在国和祖籍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保留着地域文化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方言古话、饮食习惯、节庆礼俗、民间宗教信仰、民居建筑等。
海外泉籍侨亲 有600多万
泉州华侨出国的历史悠久。泉州人自哪个朝代开始移民海外现尚无明确考证,但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泉州人走向海外。明代,出国的华侨不仅人数更多,侨居地域也更广,其中,尤其以侨居菲律宾居多,许多晋江安海人到菲律宾侨居。根据相关史料,隆庆年间(1567—1572年)开放海禁后,晋江安海首航吕宋,“安平人乃多从而趋之,几至十家而九。去者或久客不归,间有籍居生长子女者”。
目前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
泉州的华侨众多是有个中原因的。首先,摩登3注册泉州位于季风气候地带,古时候的人们就懂得利用风向(东南季风和西北季风)、驾驭木船,出海捕捞,这为泉州人走向海外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其次,泉州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具备海洋文明的典型特征。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点和东方大海港,泉州人出洋兴贩贸迁蔚然成风。此外,历史上,泉州沿海一带地狭民稠,田不足耕。人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在围垦海滩、向大海要粮的同时,开始沿着海路外出谋生。而东南亚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泉州人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当地,生活才日渐富足。这是泉州人走向海外的一大动力。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泉州人拥有的爱拼敢赢、勤劳勇敢的精神,扎根海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泉州人走出去发展。
这一批南洋的新移民,早过郑和下西洋,胜过马可·波罗之行,揭开了中国最早的民间“小外交”。他们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推动了所在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经济行业的扩展,东南亚逐渐形成一些蜚声国际的企业集团,如新加坡华侨银行集团(南安人李光前之子李成伟为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印尼黄奕聪家族(祖籍泉州罗溪)的金光集团、郑少坚(祖籍泉州永春)的首都银行集团、郑周敏(祖籍泉州晋江)的亚洲世界(国际)集团、马来西亚林梧桐家族(祖籍泉州安溪)的云顶集团等,这些企业集团都是旗下拥有数十家企业,经营多元化、实现跨国经营的大型华资企业集团。他们是泉州人的骄傲。泉州人在南洋,如同一张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品牌名片,向海外友人展示着华人群体的朝气与活力。
如今,东南亚等地仍保留着闽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如除夕的祭祖、守岁,初一的“开春”迎新,元宵的观灯,清明的扫墓,摩登3平台网址中秋的赏月等等,均与泉州本地习俗如出一辙。此外,华侨华人也将泉州本土的民间信仰带到当地。一些民俗文化,诸如敬畏祖宗、眷念亲情、怀旧恋根、爱家思乡等传统也在当地社会得以传承。据初步统计,海内外讲闽南语的人数超过4000万人。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70%—80%的新加坡人会说或会听“福建话”。在东南亚,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民间信仰随之漂洋过海
泉州先民离乡谋生,同时将宗教信仰带到异国他乡,并逐渐建造寺观供奉。泉州有众多寺庙、宫观以及乡土神祇传入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地,远及欧美。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随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这不仅对宗教,并且对当地的文化和习惯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泉州通淮关岳庙的香火远播东南亚,仅菲律宾就有几十座;清水祖师、郭圣王的庙宇也遍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
印尼群岛各种华人民间信仰的庙宇,大都仍采用泉州庙宇的传统建筑规制和形式,有的还从泉州请来工匠、运来材料建筑而成。譬如苏门答腊岛巴东市西兴宫,在1873年重建时,就从国内请去工匠十余人,购置大批建筑材料,极具闽南寺庙建筑风格。日惹的镇南宫亦是如此。
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中,供奉家乡乡土神祇的宫庙甚多。在菲律宾,曾建有晋江石鼓庙分灵顺正庙,清代建有泉州分灵的通淮庙,现在一些道教组织的负责人大多都是泉籍华人。在新加坡,清朝道光年间,泉州人在当地建立“天公坛”、天福宫、通淮庙,多位泉州道士在当地建立道坛。
闽南村落历来有以寺庙为中心演出戏剧的传统,华人华侨社区也常以闽南地方神庙为中心演出中国传统戏剧。譬如,泉州木偶剧种布袋戏亦随着泉州华侨移民传入印尼群岛,17世纪时布袋戏已经在爪哇地区流行。主祀广泽尊王的中爪哇勿里达保安宫就一直延续以布袋戏演出酬神的传统。
宋元时期,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佛教在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泉州僧人到外国弘法、求法,同时把泉州文化带到海外。特别是近代之后,泉州有不少僧人东渡日本、朝鲜、韩国,南渡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建立弘扬中国佛教文化的基地。东南亚著名僧侣不少祖籍泉州。菲律宾当地有许多与泉州佛寺同名的寺庙,如宿燕寺、崇福寺、海印寺等。它们不仅仅是同名如此简单,实际上是由早期泉州赴菲僧侣建造。1937年,泉州开元寺监院性愿赴菲律宾,扩建大乘信愿寺,邀请泉州僧人如满、瑞今、觉定等一同赴菲,被誉为“菲律宾佛教之开山鼻祖”。在新加坡,泉州僧人转道和尚对于当地佛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惠安人高参和尚上世纪50年代时为双林寺方丈,在新加坡兴建寺院9座。曾在泉州开元寺卓锡(僧人居留的意思)的圆瑛法师,是去马来西亚传播佛教的前辈。而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檀香山的玉佛寺、洛杉矶的观音寺、华盛顿的觉林精阁,都有泉州僧尼驻锡(僧人出行到访的意思)。
据统计,每年到泉州寻根谒祖、交流参访以及商务活动和旅游的东南亚各国华侨越来越多,其中寻根谒祖、朝拜进香是最主要交流方式。市侨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泉州也积极开展以宗亲文化为纽带的海外文化交流。晋江安海雅颂南音社、陈埭民族南音社、东石南音社,石狮群芳乐府和鲤城南音社等结为社团联盟,经常性地邀请海外南音社团来泉交流和“打馆”(会唱)。泉籍华裔新生代没有忘祖,泉州离他们并不遥远。不少华裔青少年跟随父辈们的脚步,踏上了回泉寻根的道路。近年来,在国务院、福建省以及泉州市侨务部门的支持下,不断有东南亚华裔新生代回到祖籍地,通过参加“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促进华侨与祖籍地双向互动,培育两地青少年之间的友谊。这在无形之中,也将泉州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外国人亦来泉州定居
在热闹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除了泉州人不断走出去,也有丝路沿线各国的人民来到泉州侨居,和当地人融为一体。
宋元期间,泉州港成为世界大港,市区胡商番贾云集,斯时阿拉伯侨民计有十万左右,他们在泉州建筑艾苏哈卜寺、清净寺、也门教寺、穆罕默德寺、纳希德重修寺和无名大寺等伊斯兰教寺宇。这些寺也是穆斯林商旅的社会活动中心。
刺桐古城“东方第一港”的繁华,蒲寿庚功不可没,其家族兴盛一时、由盛及衰的过程亦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蒲寿庚先祖是阿拉伯商人,其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凭借权力更大规模地开展香料贸易,并可通过各种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财富。蒲寿庚于宋末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蒲寿庚拥有大量海舶,史载,景炎元年(1276年),蒲氏被南宋张世杰部抢走的海船就有2000艘。蒲寿庚对泉州港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棋盘营、三十二间巷、讲武巷、香佛寺、灶仔巷、东鲁巷、花园头等与蒲寿庚有关的泉州地名之多就足以说明他的影响力。传说泉州城南一带,东至涂门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涂山街,周围约三百亩均为蒲寿庚府邸,内有花园、棋盘园、书轩、讲武场、厨房、祠堂等。今日,其后裔族人在泉州永春仍然操持香料事业,亦闻名海内外,永春也因此有“中国香都”之称。
不仅如此,锡兰、印尼等东南亚多个国家已有不少人定居泉州,已经融入到当地社会中。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chunghua.org/?p=2391
>> 转载请注明: www.mchunghua.org 2021年02月23日 于 摩登3注册-摩登在线-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