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平台网址 《Q78841982》一代报人、著名作家、学者曾敏之先生于1月3日凌晨在广州去世。曾敏之先生的一生奉献于新闻采访和文学创作两大领域。他曾长期担任《大公报》记者、采访主任,摩登3注册1960并于1946年独家采访周恩来,并发表长篇专访《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轰动一时。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饶芃子回忆了曾敏之先生在暨大和香港时期为推动台港、世界华文文学在内地的引进所做的开拓性贡献,并肯定了他在散文、随笔和古典诗词创作等方面的文学价值。
“海外文情”着力推介海外华文文学
1961年,曾敏之调入暨南大学担任中文系副主任和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两个教研室的主任。1978年后,曾老调到香港继续做新闻工作,但仍然担任暨南大学的客座教授,并长期保持与广东学界的交流。
上世纪80年代初,港台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处于尚未开拓的阶段,曾敏之以其开放的眼光和开拓精神首先向内地引进了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1979年4月,曾敏之先生在《花城》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介绍了香港及新、马、泰等地的华文文学发展情形,摩登3注册开户向被封闭了数十年之久的内地读者,敞开了一扇瞭望香港和南洋文学世界的窗口。该文的发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学事件。同一年,北京《当代》杂志第1期上刊登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白先勇的这篇作品在当时被誉为“台港文学一只报春的小鸟”。“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一路上无不留下曾老的思想和主张的印记。”饶芃子表示。
此后,曾敏之继续以“海外文情”为主题,用他那支激情洋溢的笔,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发表了一系列介绍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文章,在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力倡导成立台港文学研究会
1981年3月,在一次参加中国当代文学协会的会议中,曾敏之提出了成立中国当代文学协会的分支机构——台港文学学会,得到了学界的普遍支持。不久,台港文学学会在福建召开第一次会议,曾敏之为会长。在沿海地区,开始刮起一阵阅读和研究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的风,许多报刊杂志上开始出现介绍台港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文章和论文,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了思想新颖、艺术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饶芃子教授称,曾敏之的这一工作可以视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引桥”。从那时起,大陆的读书界和学界开始出现“台港文学热”。
台港文学学会此后得到了发展壮大,成为当代文学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了台港文学学会的第二次会议,此后协会保持了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机制,这与曾敏之的积极倡导密不可分。后来又分别在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举办。1986年在深圳大学举办的会议中,由于前来参加会议的作家和学者包括了美国、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与会人员便提议更改协会的名称,于是台港文学学会扩展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饶芃子教授称,这是一个“小河汇成大海”的过程。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暨第十八届台港文学研究会在广州举行。饶芃子教授认为,台港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了全球性的视野和影响,而曾敏之先生对此功不可没。
诗词散文融汇古今
曾敏之的文学创作以散文、随笔和古典诗词为主,包括杂文集《曾敏之杂文集》,散文集《望云海》《文苑春秋》,专著《诗的艺术》《古典文学欣赏举隅》等。杂文集《观海录》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饶芃子教授曾写了《诗情·文心·史志》一文评论曾敏之先生的散文,她认为曾敏之的散文在题材上有骨有筋,能够达到古今对接,而且文情并茂,具有浓厚的激情,此外,他的文诗没有明显界限,比较跨界,在他的散文里能够感受到鲜明的诗情。诗情、文心、史志交织成一个的审美空间。
大半生驰骋于新闻界的曾敏之不是一个冷酷的人,摩登3他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一样关注现实、有温度。饶芃子教授谈到,曾老的文学“不是无我,而是有我的存在,那些文章诗词都是内心感情和思想体验的结晶。”
饶芃子认为,曾敏之的散文达到了古代与现代相接、历史与前卫融通、现代与传统交合三个特点,既有现代精神,又有古典韵味,同时含有对历史的勾勒。作为一个作家型的报人,曾敏之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两栖文化人,而是集报人、作家、学者三重身份于一身。
为新闻事业和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的推介奋斗一生的曾敏之先生安祥地离开了人世,但他走过的历程和留下的作品值得我们长久地缅怀。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chunghua.org/?p=2215
>> 转载请注明: www.mchunghua.org 2021年02月15日 于 摩登3注册-摩登在线-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网 发表